找到相关内容159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简述“八正道”

      ① 、正见: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,反之为邪见。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、善良的心肠,理性恪守的情操,通过名称、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,有一定的相对性。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151944.html
  • 无住生心的剖析

      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有两种状况,若不是无住,那就一定是有住了。而要判断我们的心是不是无住是不容易的,因为我们全部都在有住,如果哪一天体会到了无住的状态,有了无住生心的经验时,你就会判别了;不然就都是在有住的状态下,而在有住的状态下想要辨别「我的心是有住?还是无住?」那根本是不可能的!唯有在能体会什么是无住生心时,要分辨「有住」与「无住」就又变得不难了。   那么大家也许会问:「有住生心是不是...

    梁乃崇教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85554181.html
  • 清雍正皇帝的《拣魔辨异录》

    (1)认为法藏师徒以一圆相作为千佛万佛之祖,并且提出各种“细宗密旨”的禅法,叉明确分辨五宗的宗旨和宗风,是完全违背禅宗的“以指悟自心为本”和“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”的基本宗旨的,是“全迷自性”,“知解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22855011.html
  • 空性的魔术

    品质,自带观照的品质,观想一下:如果没有自己的这个身体,仅仅是觉知存在,你是否还能分辨出“内”和“外”?是否还有“主观”和“客观”的分别?如果有,那个分界线又在何方呢?  没有,不可能有,真相只能是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1358323.html
  • 因缘与三业

    的主宰者,因为人类有身口意三业,六根六尘,有八识心王,有分辨是非能力,又有弱不禁风的身体.这些都是了脱生死的资粮,也是轮转六道的动力.身体是觉受的器官,有触觉所生,如:打在身上痛,冬天觉得冷,夏天觉得...

    释昌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91159094.html
  • 佛教和傣医的五蕴理论异同

    知觉写表象名“想蕴”。“行蕴”指人缘种种境界时,对外界环境产生的心理活动,并促使行为活动以成其事。“识蕴”为具有分辨功能的意识活动。能了解辨别一切,为有情精神活动之主体。   佛教五蕴学说,是为了说明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1960840.html
  • 早期佛寺如何布局 辽宁朝阳北塔提供新的实证

    塔基下还发现了三燕时期龙城的夯土台基和瓦当等建筑遗物。普通老百姓难以分辨的这些珍贵遗迹,却让考古专家欣喜不已。郭大顺告诉新华社记者,这些遗迹除了证明北魏的“思燕浮屠”确是建立在三燕龙城宫殿基础上之外,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3567393.html
  • 早期的布袋像

    脸部的肥硕,使布袋和尚矮胖的身材,以及便便的大腹更加突鼓。第二,原来在熙宁本中尚可以分辨粗细顿挫的描线,在此本中失去了强弱粗细之别,并在笔描线条上出现板滞疏落的情形,不仅没有衣纹和头脸描法的区分,也无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4173085.html
  • 正慈法师: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心态应对金融危机

    在你的身后,以为这一切与你我无干!我们缺乏的是在平日的修行和锻炼。遇事则显失措,手忙慌乱。 所以面对逆境,才是打磨人生的起始。修行之人,在这个时候,方显你英雄本色。不然怎么有个比较、分辨出高与低,成与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94073128.html
  • 如实观世界

      如实观世界  文/净因法师  一天,一位禅师在蒲团上静坐,身旁站着一位侍者。门外,禅师的两个徒弟在激烈的争论,各执己见,互不相让,最后只好请禅师裁断。师兄问禅师:“修行的要领是,对世间荣辱、是非、好坏一概不动心,达到心无牵挂的境界,对吗?”禅师颔首答道,“你说得对!”师兄得意洋洋的走出门外,师弟迫不及待地进来问禅师:“心为主宰。修行的要领就是要用心,明明白白地分辨世间的荣辱、是非、好坏,对吗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15174625.html